GYIG OpenIR  >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期刊论文
贵州拉丁晚期扬子台地边缘地表暴露带的特征及裂隙中微型钟乳石的成因
肖加飞; 魏家庸; 胡瑞忠
2004
发表期刊地球学报
卷号25期号:2页码:177-180
合作性质其它
摘要贵州中三叠世拉丁晚期扬子台地边缘地表暴露带,经历的时间长,约1Ma(233~232Ma);形成的厚度大(一般100~150m左右,最厚可达180m左右)。暴露特征清楚,渗流豆石、窗格(鸟眼)构造、中-大型帐篷构造、喀斯特化角砾岩非常发育,这显然是潮湿-半潮湿气候条件下,在古隆起区形成的钙质风化壳。暴露带裂隙中的微型钟乳石,有覆水石、滴水石、流水石3种类型。其^18O同位素组成一般在-10%(PDB)左右,^13C的同位素组成一般在1.5‰~2‰(PDB)左右。^18O同位素组成表明,钟乳石是淡水成因的,但^13C的同位素组成为略高于淡水成因的沉积物的值,这可能是不饱和的大气降水溶解了基岩,而获得^13C的缘故。上述3种形态的微型钟乳石的岩石学特征也表明,是典型的淡水成因形成。由此可见,暴露带裂隙中的微型钟乳石为淡水成因的产物。
关键词贵州
学科领域中国典型特殊区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
收录类别CSCD
语种中文
引用统计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gyig.ac.cn/handle/352002/550
专题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_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_期刊论文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肖加飞,魏家庸,胡瑞忠. 贵州拉丁晚期扬子台地边缘地表暴露带的特征及裂隙中微型钟乳石的成因[J]. 地球学报,2004,25(2):177-180.
APA 肖加飞,魏家庸,&胡瑞忠.(2004).贵州拉丁晚期扬子台地边缘地表暴露带的特征及裂隙中微型钟乳石的成因.地球学报,25(2),177-180.
MLA 肖加飞,et al."贵州拉丁晚期扬子台地边缘地表暴露带的特征及裂隙中微型钟乳石的成因".地球学报 25.2(2004):177-180.
条目包含的文件 下载所有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贵州拉丁晚期扬子台地边缘地表暴露带的特征(165KB) 开放获取使用许可浏览 下载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肖加飞]的文章
[魏家庸]的文章
[胡瑞忠]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肖加飞]的文章
[魏家庸]的文章
[胡瑞忠]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肖加飞]的文章
[魏家庸]的文章
[胡瑞忠]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贵州拉丁晚期扬子台地边缘地表暴露带的特征及裂隙中微型钟乳石的成因.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